“消防驗收通過了?”“通過了!薄盁熿F報警器上的紅蓋子都沒拆,根本沒啟用,你們是怎么通過驗收的?”....
這是半月談記者跟隨中部某省政府安委辦派出的督查組,在一處新建成的辦公場所檢查時遇到的一幕。紅蓋子不拆,就探測不到煙霧。面對督查人員的質問,企業負責人啞口無言。無疑,此前的消防驗收走了過場。
安全檢查“花式”走過場
為預防事故,時下各地安全檢查不少。然而,一些檢查避重就輕,走過場,滋生風險。
——“查安全就是查臺賬”。有的地方凡安全考核、安全驗收、安全督查必看臺賬,習慣于把“說了”當成“做了”,以匯報代替檢查,以臺賬代替現場。有的企業不在發現問題、整改隱患上下功夫,把力氣用在向政府相關部門匯報上。
半月談記者在隨行的一次安全檢查中看到,在一家建筑企業,檢查人員對著滿滿一桌子裝幀精美的文件贊不絕口,并當場表示不用去現場看了!笆、市安委辦下發的文件都認真學習過,各個層級的會議也都提到安全生產,臺賬都有,材料齊全,內容翔實,就不用繼續檢查了!
——挑安全搞得好的企業查。有的地方不敢動真碰硬,看似檢查頻率高、會議開得多,但遇到安全問題繞著走。隨著安全檢查頻次加大,少數檢查人員把安全檢查當成“福利旅游”,走馬觀花。更有甚者,在企業大肆吃喝。
晉東南一家焦化企業負責人說,企業非常歡迎各級部門上門“體檢”。但他發現,安全搞得越好,檢查反而越多越頻繁。特別是遇到中央和省級檢查組下來時,地方政府甚至要求他們盡量拖住檢查人員,幫周邊問題企業打掩護。
——查而不治,光查不督。有的地方“好人主義”“功利主義”盛行,一些監管人員對檢查發現的重大問題司空見慣,或礙于情面,或不愿擔當,執法存在寬松軟。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發生非煤礦山生產安全事故,暴露出部分非煤礦山企業存在違法轉包分包等情況。6月10日,山西省代縣大紅才鐵礦發生井下透水事故,事故造成井下13人遇難。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事故發生時,這座鐵礦有8個礦洞,9家外包單位在井下開采,發生透水事故的4號礦洞經過3次轉包。
“多頭分包在業內很普遍,這樣做是為了讓外包隊伍形成競爭,增加產量,降低成本。不出事就不會被查處!币晃昏F礦企業負責人說。然而,按照規定,金屬非金屬礦山總發包單位對地下礦山一個生產系統進行分項發包的,承包單位原則上不得超過3家。
——有些檢查可松可緊,背離初衷。采訪中,半月談記者了解到,上級部門在某地進行安全檢查時,往往有所在地的領導干部陪同。地方陪同的領導級別越高,檢查人員越容易敷衍了事,查出的問題往往越少;反之就越多。有些檢查還帶有硬性指標,以查出問題的數量衡量檢查管理力度,導致安全追責偏離了軌道,真正的隱患和問題得不到及時整改。
在安全檢查上“打馬虎眼”,根源何在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安全檢查形式主義背后,一方面反映出部分監管人員作風不實,安全監管責任落實不夠,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安全發展的理念樹得不牢。
北方某縣應急管理局局長表示,盡管單位在冊職工數量不少,但“真正用得上的人”緊缺。一些長期在一線從事安全檢查的監管人員來源復雜、培訓滯后、素質堪憂,不能真正發揮監管作用。一些基層監管人員甚至沒有配齊現代化的執法裝備,現場檢查還是靠眼觀手摸。
基層監管人員表示,安全監管部門壓力大、風險高!暗狡髽I檢查時,如果沒有發現安全問題卻發生了事故,就算失職!毕啾戎,多到安全搞得好的企業去檢查,風險也相對較小。如果到安全問題多的地方,查不出問題是失職;查出問題,往往就要停產整頓,甚至關停取締,“得罪人的事情不好干”。
一些地方為了體現對安全生產的重視力度,政府安委會經常召集各成員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多個小組進行檢查和督查,有時是專項檢查,有時則要求全行業全覆蓋。這樣的檢查督查動輒十天半個月,但往往事先準備工作不足,沒有培訓,也沒有提前收集問題線索,導致實際成效有限。
一名從事煤礦安全監管的負責人說,個別地方黨委政府安全發展的理念樹得不牢,沒有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安全與效益的關系,甚至以發展或影響地方經濟為借口,默許、縱容企業違法違規生產。
壓實責任,提升安全檢查的精準度
基層干部認為,安全檢查中的形式主義萬萬要不得,建議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改進監管執法方式,強化科技手段,提升安全檢查執法的精準性。
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執法、嚴厲追責。堅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則,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細化黨委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同時將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情況作為干部提拔任用、職級晉升、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改進監管執法方式,強化科技手段,實施分類分級執法,運用信息化、大數據推進“互聯網+監管”,隨機抽查和重點檢查相結合,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調研“經典路線”。破除“到了=檢查了”“報告了=解決了”的形式主義泡沫,及時通報檢查結果,鼓勵社會和媒體監督,提升安全檢查的精準度,加強對隱患整改措施的跟蹤、落實和驗證,切實消除事故隱患,筑牢安全防線。 |